半岛全站产量:亩均小麦1191斤(2023年夏粮数据),亩均玉米1110斤(2022年秋粮数据)
6月,盛夏的骄阳半岛全站,炙烤麦田。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腹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里,金黄的麦子铺满农田,“90后”种植大户张先智操作着园区首辆无人收割机驰骋麦田,身后留下齐整的麦茬。
“绝收,颗粒无收。”两年前夏收时,河南省多地遭遇极端暴雨,地处蓄滞洪区的广润坡农田受灾最为严重,张先智家的千余亩农田也未能幸免。他清晰地记得,直到2021年10月上旬玉米都该收割的时候,田地里的积水还能淹没大腿。
今年麦收季,“中原粮仓”河南省再次遭遇了十年罕见的“烂场雨”,可这一次,经历了灾后重建的广润坡腹地5.6万亩高标准农田中,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用科技为河南夏粮抢收画上圆满句号。
安阳县瓦店乡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是整个河南夏收最晚的地方。6月11日,新京报记者前往当地调研采访的时候,路两侧的麦田里,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抢收作业的农机。
站在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农田服务中心的二层环廊上,万亩国家级高标准农田尽收眼底。五横三纵的路网两旁是灌排两用的生态沟渠镶嵌在麦田中,一辆辆收割机在麦田中往返作业,麦茬碎在空中腾起。三五位农户戴着大檐帽子站在地头,看着麦粒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装满一车又一车,繁忙的麦收景象。一位农户说,今年小麦长势不错,亩产预计在1100多斤半岛全站。“毕竟是特殊的年份,很知足了。”
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今年的确是特殊的一年。5月,金灿灿的麦子刚进入成熟期,豫南地区却突然阴云密布,遭遇了近十年来罕见的烂场雨。为守护好“中原粮仓”,财政部紧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省对受灾麦田开展农机抢收作业、对收获潮粮开展烘干等减灾减损相关工作。调度农机抢收、协调烘干设备和晾晒场地半岛全站,加紧落地农业保险,河南全省由上至下掀起了一场“龙口夺粮”的夏收之战。
“豫南抢收的时候,我们也协调了大量的农机驰援。”2022年12月,安阳县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入选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项目,一期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已经投产。耿广恩是万亩农田的“大管家”之一,农机、设备运维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农忙的时候,他和当地的镇村干部一样,终日守在田间,为夏粮丰收忙前跑后。
“因为豫南遭遇了烂场雨,豫北的麦收压力随之增加。”耿广恩说,豫南地区雨情比较严重,园区所在的瓦店乡虽然没有遭遇烂场雨,但也一直持续阴雨。有农户说,整个五月近乎没有见到过太阳。那段时间,耿广恩和同事们紧绷着神经,随时监控着手机的数据。“有天气数据报警,我们得第一时间通知种植户。”
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新模式,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让农户不再靠天吃饭是示范区建设的初衷之一。耿广恩介绍,目前,瓦店乡先期建设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田灌、排水的智能控制。气象预测预报、耕地质量监测与国家平台对接,可以实时共享数据。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四情”监测,也已经实现了遥感监测、测控和分析。对重大病虫害进行智能化识别、调度和分析也实现了。
在农田服务中心的楼下,记者看到了国家气象观测站、环境灾害预警站、环境科技监测站、植保科技监测站,这些设备的综合运用,为小麦等作物提供最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这些都是主站,每一块麦田里都设有分站,采集上来的数据也更精准。”耿广恩说。
2021年的一场暴雨,让当时处于安阳县地势低洼地的广润坡地区农田普遍受灾,地势最低的瓦店乡受灾最为严重。农户的房子淹了,农田也淹了。“麦子都熟了,结果全淹了,当时真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51岁的张洪文说起那场暴雨,眉目之间依旧露出难过和心痛的神情。
或许正是因为经历过半岛全站,所以才更怕重蹈覆辙。202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安阳县启动了9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旱能浇、涝能排,成为园区设计方案里最重要的几个字。曾经受到过“洪涝伤害”的瓦店乡万亩高标准农田成为最先落地这几个字的地方。
安阳县副县长冯玉纯介绍,2021年由于广润坡地区河流决口漫堤、沟渠排水不畅等,导致存水时间较长,农作物全部绝收。在建设示范园的时候,就着力打造了“堤、路、沟、闸”四级生态防护体系。
万亩麦田里,阡陌纵横的15公里生态道路不仅是农产品的运输通道、洪灾时的逃生道路,还可以阻拦洪水。生态道路两侧的灌排两用生态沟渠,平时可以用来蓄水灌溉,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则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每一条生态沟渠上都有智能节制闸,可自动调节沟渠内的水位。冯玉纯说,目前园区正在建设排涝站,当洪水发生时,可将所有大田内的存水通过沟渠强排至洪河,实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降低农作物受淹、农田受损程度。
对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表现”,张洪文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安阳县是“中原粮仓”重要的一分子,多年前就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的示范区其实是原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过去家家户户都是几十亩地,我家的200多亩地已经算是大户了。”张洪文称,他最初在外地经商开门市,2006年回到家乡创办家庭农场,种植小麦、玉米两季农作物。后来,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乡里以及邻近整个广润坡地区开始大量的流转土地,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准备。张洪文有幸成为当时高标准农田种植户中的一员,土地也扩增至1300亩。
上个月底,在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举办了“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和“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这不仅是安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喜事,也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张洪文以示范园种植户的身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其实那年暴雨,张洪文家在高标准农田的1300多亩地也未能幸免,他自己是靠着农业才迈过了心里的坎儿,挺过了那段日子,但他和其他种植户一样,对高标准农田依然是认可的。“什么都是摸索着改进,越来越好,那年的洪水也确实太大了。”张洪文说,至少当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种地比以前轻松了,那几年,他家的麦子、玉米也确实增产了,品质也变好了。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始于1995年,是由农业农村部、各省标准化主管部门组织申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批复创建。2022年,安阳县灾后重建的高标准农田建立之初,村里找到张洪文,问他是否要流转更多的土地,再做一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洪文没犹豫,直接答应了,他家的土地达到了2000亩,成为示范园里最大的种植户。
记者在示范园见到了一个无人农场。“这个无人农场占地千亩,主要是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端信息技术,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无人化耕、种、管、收,引领种粮大户享受农业科技成果。无人农场的实现,将可大幅减少农业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耿广恩告诉记者,今年麦收,无人农场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收割机,算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无人收割机其实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和尝试中,示范园里包括无人收割机在内的农机等设备并不一定是最尖端的,但是一定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我们把这些领先点东西融合在一起,进行技术探索和模式尝试,为其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推广和应用做探索和准备。”
“90后”种植大户张先智就是耿广恩口中享受农业科技成果的种粮大户之一。作为示范园最年轻的种植大户和农机“老手”,张先智很自然的成了无人农场首台无人收割机调试驾驶的体验者。他驾驶着全新的收割机在麦田里行进。驾驶室对瘦瘦黑黑的张先智来说,足够宽敞。他左手专注的操控着方向盘,右手的手指在右侧的各种按键上来回切换,为农机设定好收割的路线日,晌午时分,太阳正烈,麦田里的气温逼近40摄氏度,收割机的驾驶室里,却比想象中舒适。空调出风口呼呼地冒着冷气,和机器的轰鸣声混在一起。虽然七八岁就跟着父亲张洪文在地里干农活,学会了开拖拉机,但第一次调试无人收割机,张先智还是有点“手生”。收割机驶过,偶尔会有一小块麦田成为漏网之鱼。无人收割机完成大面积收割之后,张先智把收割机调整成人工驾驶机器扫尾,查漏补缺,确保颗粒归仓。
张先智的笑容很灿烂,即便是在夏收夏播农忙时,每天披星戴月的驰骋麦田时,他的笑容里也没有流露出一丝的疲惫。“热爱,就不觉得辛苦。丰收了,高兴嘛。”
今年,张先智家的2000亩地,亩产不算是最高产的一年,但也是一个丰收年。订单式农业让他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张先智说,他家的小麦的播种、防病虫害等多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站在麦田旁,操控着遥控器,就完成了小麦种植。平时,通过手机的智慧云平台监控着小麦的长势,随时调控着各项数据,实现了小麦种植的智能精细化田间管理,让每一颗小麦粒都更饱满。
收割机在麦田里摇摇晃晃,驾驶室里的张先智的手机隔段时间就会响起,除了自家的麦田,他也会开着农机,帮着周边的农户收麦子。
傍晚时分,太阳下山了,风吹过麦田,掀起层层麦浪,示范园迎来了中最舒适的时候,麦田里的农机没有停下的意思。整个河南省的麦收已经接近尾声,示范园的麦收完成后,将为整个河南省的麦收画上句点,不敢松懈。
园区的气象监测设备显示,当晚可能会有降雨。不少农户在手机里接收到信息,开始加紧抢收小麦。田间地头,当地县、乡政府的人员一直蹲守在现场,见农机不够用,立即协调掉配农机,紧急抢收。
刚刚还温柔的天气,突然刮起了狂风,天色瞬间暗了下来,预料之中的雨还是来了。张先智父子俩和其他农户赶忙加快了麦收的动作半岛全站。虽然根据经验,这雨来得快,去得应该也快,但父子俩还是紧张起来。其他农户的麦田都收了差不多,可父子俩的地块大,数百亩的麦子还没来及收。“目前来看,影响不大,但如果持续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一次暴雨,张洪文的语气里开始透露出不安。
豫南的“烂场雨”中,部分小麦发芽、发霉、减产,就连农业专家也明确提到,“已经成熟的小麦,面对这样的天灾从技术上近乎是无计可施的。”
晚上8点多,麦田上方的夜空中,一道道闪电让农户们神情紧张。一块麦田里,多辆农机并驾齐驱。“从目前进度估算,晚上11点40分应该可以收完。”
夜渐深,农机的光亮,点亮麦田,轰隆隆的机械声回到在麦田中。好在农户们的经验是对的,雨悄悄的停了,一辆辆收割机陆续驶出麦田,张洪文、张先智家最后一块麦田抢收完成。至此,安阳县47.56万亩小麦全面收获完成。
“这场雨,对于麦收是挑战,对于刚刚播种下的玉米却是极好的。”好在有惊无险,不是持续的暴雨,轻松下来的农户们终于有心情开始聊起了下场雨的好处。
耿广恩介绍,示范园每一块农田都是试验田。仅仅是灌溉就有固定式喷灌、自动伸缩式喷灌、平移式喷灌等八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根据农作物种类、土壤结构、地形地貌的不同,使用地下、地表两种水源,然后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溉和施肥,节省了不少劳力和成本。”
在各种探索中,从技术到设备,示范区也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以自动伸缩式喷灌为例,可以隐藏在麦田里,对地势不平的农田比较友好,但因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提前在地下铺好管线,成本就比较高。“这种灌溉模式在全国一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并且被认可,但对于我们当地来说,显然不是最佳、最适用的灌溉模式,所以预计示范园二期的建设中,自动伸缩式灌溉模式或将面临淘汰。”
在耿广恩看来,目前,园区的气象监测是实时监测,提前自动化精准预警,给农户争取更多的时间,也是下一步要攻克的。
记者从安阳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根据规划,安阳县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将通过3年标准建设,探索构建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的标准体系,制定目前亟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
瓦店乡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只是一个开始,作为全国首批、河南唯一的“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安阳县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正在加速建设。未来,通过1个
指挥调度中心、4级生态防护体系、8种智能灌溉模式、1个千亩无人农场,这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将实现田间农事的机械化、田间灌溉的智能化、田间管理的精细化,改变项示范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实现节水、节肥、节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让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一组数据也在展望着示范区实打实的美
: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新增粮食1173.15万公斤,年节水565.2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产值1822.23万元,年新增节水节能效益1121.38万元,年节约肥料效益76.55万元,年新增排涝效益1920.19万元,年减排效益362.32万元,年新增效益总和6030.56万元。目前,先期的万亩农田已超出“吨半粮”的标准,即一亩地年产量超过一吨半的农田。
满是期待。这两年的亲历,让他们有个念头愈发强烈——终有一天,农业可以不再纯粹靠天吃饭。
的自然,科技能提供多少底气上一秒骄阳似火,下一秒狂风大作、天地变色,身在麦田中,新京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农业“靠天吃饭”的“惊心动魄”。天上有
,地里有无人收割机,手机能直接远程控制农田排水,那又怎么样。从机手到农户,从技术员到老把式,全都神情紧张。雨中奔忙的收割机持续轰鸣,记者在第一现场曾满怀期许地追问受访者——“我们的高标准农田”面对“天色突变”是否有更放松、更高效的应急办法?对方轻轻摇了摇头。在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前,人力有时而穷。数千年来,人类恐慌于灾害降临耕地之间。因为害怕饥饿,害怕一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但面对天地伟力,农人们并非无法可施,尤其是这些年来,能做的事情其实越来越多。
这就是科技兴农的分量。好年景时,我们能尽力增加收成;碰到洪涝与干旱,我们能尽量减少损失,甚至避免损失。“天色突变”,农人们仍难免紧张,但底气正越来越强。
记者所处的万亩农田,科技硕果累累,连土壤里也藏着科技。高标准农田应用了耕地质量提升集成技术,不仅能够减少土壤农药残留和补充土壤菌群,还能疏松土壤,减少土壤板结,为作物生长提供最营养舒适的环境,从而提高
的产量和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在河南遭遇“特殊的年份”时,示范区的麦田还能实现稳产增收的重要原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的建立的确让农民、农业尝到了甜头,可高标准的背后,是“高标准”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高标准”里显然有“高投入”“高门槛”。下一步如何“降低门槛”,让国家级高标准农田在广袤的田野上被更多复制、推广,是“未来农业”急需思考的。
无论如何,两年前还经历洪水的绝收农田,今年就变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变成了“吨半粮田”,都让人对“端牢中国饭碗”增加了信心,对科技兴农增加了信心。
信心不止来自科技,也不能仅来自科技。麦收调研时,记者观察到,与农户一同坚守到最后的,与种植者及技术员一起紧张兮兮面对天色突变的,还包括了县里乡里村中的干部,直到颗粒归仓,他们的快乐以及如释重负的心情,绝不输农户半分。在这个有悠久耕种历史的中原大地上,对粮食的牵挂,对麦子的呵护,早已深入所有人的血脉,守护粮食安全,人心才永远是最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