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火博·(中国)体育-HB欢迎您
半岛全站恒天然奶粉最新事件:为何婴儿肉毒中毒零报告?

  半岛全站专家称与国内外婴儿食品结构差异相关,且须警惕恒天然问题奶粉食用婴儿误诊。

  进入婴儿肠道里的奶粉,是否含有那个梭子状带有大头芽孢的细菌?它们若逃过现代工艺混入奶粉中,在入口之前是否已经产生毒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对召回的乳制品进行肉毒杆菌及肉毒毒素的抽样检测,结果或于下个月公布。

  研究肉毒病毒50年之久的专家王荫椿认为,虽然干奶粉中产生肉毒毒素的可能性不大,但风险仍不可忽略。曾在美国参与婴儿肉毒中毒发病机理研究的他提醒,中毒症状往往易与重症肌无力、急性婴儿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相混淆,6个月以下婴儿吃了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奶粉的家长需小心被误诊。

  前端有一个网球一样的空包,芽孢比菌体要大半岛全站,在显微镜下,肉毒杆菌看起来像一个梭子。广泛存在于土壤、淤泥、粪便等之中的肉毒杆菌对于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并不可怕,而一旦在厌氧的封闭条件下,给它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及营养,则会产生目前已知的毒力最强的一种细菌蛋白毒素——— 肉毒毒素。

  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来微生物病研究所两位专家发现两例出生不久的婴儿出现全身瘫软的症状,并从他们的粪便中检出了A型肉毒毒素,命名为“婴儿肉毒中毒”,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肉毒毒素袭击婴儿的案例。

  此后,加州之外的州也出现婴儿肉毒中毒案例,而且数量越来越多。2006年在宾西尼亚召开的专业研讨会议报告说,从1976年发现和确认婴儿肉毒中毒之后31年间,全美共收治了2415例患者,平均每年约80例。同时,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报道婴儿肉毒中毒的病例。

  在我国,经常见诸报端的多是因为食用豆瓣酱、火腿肠等自制或不合格食品引发的食物性肉毒中毒,从官方查询和公开报道检索,我国迄今仍没有婴儿肉毒中毒病例公开报告。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0年刊发婴儿肉毒中毒综述,来自包含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的作者首次报告了国内唯一一例B型婴儿肉毒中毒,发生在1989年的塔城地区。

  但国内最早研究肉毒中毒、曾任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的王成怀,并不认为这一病例值得信服,他撰文称,“我仅听过新疆塔城专区防疫站的原站长谈到,新疆曾发生过依据事后病历描述推测好像是婴儿肉毒中毒的一例,如果我国确实从无婴儿肉毒中毒发生,我总是怀疑我国医学界关于婴儿肉毒中毒是否了解?有无漏诊的可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综述文章认为,我国土壤污染肉毒杆菌芽孢比较严重,长江以北各省市区的土壤中几乎都能检出,所以婴儿肉毒中毒的可能性较大,报告少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医务人员对这种中毒症缺乏认识,造成误诊和漏诊。

  在美国1976年后5年间确诊的652例婴儿肉毒中毒病例中,研究已经证实约有1/4婴儿进食过含有肉毒杆菌芽孢的蜂蜜,除此之外,科学家从一例A型患儿家庭的吸尘器尘土中分离出A型肉毒杆菌,从B型患儿的庭院泥土中检出B型肉毒杆菌。日本科学家则在患儿家中的蜂蜜、奶瓶的及吸尘器的内容物中都检出A型肉毒杆菌。

  原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毒素室主任王荫椿曾研究肉毒病毒50年。他认为,婴儿肉毒中毒案例在国外多发但国内少发,和国内外婴儿的食品结构不同密切相关,我国以母乳为主,国外以配方食品为主,而且给婴儿喂食蜂蜜,他的美国导师曾检测市场上蜂蜜样品,10%蜂蜜产品检出肉毒杆菌半岛全站。

  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婴儿肉毒中毒在儿科领域出现时间不长,大量的资料表明它通常出现在2周-4个月大婴儿身上,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通常认为,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易发生中毒。

  为什么婴儿肉毒中毒一般只袭击6个月以下的婴儿呢?王荫椿的美国导师曾用常规小鼠和无菌小鼠来研究,发现要使常规成年小鼠达到50%感染量需要700个芽孢,而对无菌敏感小鼠只需要10个芽胞。他认为,常规成年小鼠对肉毒杆菌感染有较大的抵抗力与肠道菌丛中存在肉毒杆菌的抑制性微生物有关。

  食品安全博士钟凯将此形象地描述为,成人肠道中的菌群早已站稳脚跟,少量的肉毒杆菌斗不过这些“地头蛇”,但1岁以下的婴儿,正常菌群尚处于建设阶段,若肉毒杆菌前来捣乱,可能会造成较大影响。

  1981年至1984年,王荫椿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食品研究所访问学习,曾加盟婴儿肉毒中毒发病机理的研究。他综合许多临床资料把中毒婴儿的表现归纳如下:他们一般都是足月顺产,发育正常,中毒后会出现吸奶无力、吞咽困难、哭声低微、头不能抬起,颅神经麻痹还会出现眼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及面部活动减少,张口反射减弱等症状。他认为“肉毒中毒婴儿的症状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国外研究已证实,它可能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婴儿吃进肉毒杆菌或者芽孢,细菌就在婴儿肠道里繁殖生长,产生毒素,被婴儿肠道吸收后会导致婴儿肉毒中毒”,王荫椿介绍,2000个细菌即足以释放杀死一个7千克重婴儿的肉毒毒素。这种毒素与引起食物型肉毒中毒的毒素不同,它不是事先在食品中形成的。

  支持这种发病机理的有力证据是,几乎能从所有肉毒中毒的婴儿肠道中检出肉毒毒素或肉毒杆菌,或者两者同时被检出。

  美国的临床医学发现显示,便秘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从便秘到其他症状出现,可间隔0-24天,从便秘发生到入院平均经过15天,有的便秘很顽固,甚至一周左右不排便,中国食品卫生杂志发表综述认为,这种前兆症状往往被母亲和医生忽视。

  王荫椿用“软瘫”来描述最初发病婴儿的状态,多数婴儿发病过程缓慢,症状较轻,只出现一般性的软弱无力、昏睡和不思饮食,易被发现而就诊,但也有甚者呼吸骤停,这是最难识别而又最危险的,然而这样的例数很少。一般症状轻微者居多,治疗后恢复良好,不会造成死亡,也不留后遗症。

  自从爆出奶粉中含有肉毒杆菌,王荫椿就一直留意事件进展。“1岁以上孩子吃了可能含有肉毒杆菌的奶粉并不可怕半岛全站,6个月以下食用这种带菌奶粉的婴儿家长要重视,发现小孩不对头要送医,家长和医生要往肉毒中毒这个方面想,如果当做别的病延误治疗就很危险”。

  他提醒,中毒症状往往易与败血症半岛全站、脱水、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脑干脑炎、急性婴儿多发性神经炎和遗传及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相混淆。

  “严格厌氧,温度、pH值,水分和营养也是必须的。”食品安全博士钟凯所说的“挺苛刻的条件”,是指肉毒杆菌芽孢“发芽”并产生肉毒毒素的环境。

  在外部环境不适合生长时,肉毒杆菌会“聪明”地变成“坚强”的芽孢,耐热,耐干燥,短时间的煮沸和紫外线照射等一般灭菌方法都很难将它杀灭。但一旦隔绝空气,有一定的水分和营养的条件半岛全站,十几二十摄氏度的温度,4.5-9.0的pH值,它就会“启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近日对媒体称,中心正在对召回产品进行肉毒杆菌及肉毒毒素的抽样检测,如发现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阳性的样品,“需进一步评估该起事件的风险程度,并制定科学、可行的监管措施”。

  王荫椿认为,虽然干奶粉中产生肉毒毒素的可能性不大,但奶粉里产生毒素的营养是够的。检测部门仍要尽快公开对召回奶粉的检测结果,因为给婴儿冲奶粉所用的40℃左右热水并不能杀死芽孢,甚至肉毒杆菌不会死,如果已经产生肉毒毒素更是破坏不了,达不到全部灭活。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梭菌实验室负责人表示,现在受污染奶粉企业只说肉毒杆菌,而不提肉毒毒素的做法是模糊的,该实验室可免费检测肉毒毒素,并在6个小时内出结果,目前只接受过一家地方疾控中心的咨询但未收到检测送样。

  作为国内唯一的肉毒抗毒素生产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成功研制出全部7种类型的肉毒抗毒素。据介绍,用不同型别的精制或浓缩的肉毒类毒素抗原,分别免疫马匹,获得高效血浆,经胃酶消化、硫酸铵分段盐析,才能精制成各型肉毒抗毒素。

  但患者被马血清蛋白致敏的后患却是不能排除的。王荫椿介绍,异性蛋白马血清注入人体容易引起过敏,在美国,婴儿肉毒中毒抗毒素不是用马血清来做,而是用人血清来做的,用肉毒类毒素免疫人,反复进行注射和加强,做成抗毒素给小孩用,“人和人的血清虽然不会过敏,但是贵得不得了”。

  王荫椿研究美国肉毒中毒案例发现,一般都能在发病婴儿的肠道或粪便中检出肉毒毒素或肉毒杆菌,甚或两者。有些在临床症状恢复或出院后很久仍可继续排菌、排毒。

  “肉毒毒素曾在便秘发生后的第138天或出院后的100天在婴儿大便中检出,肉毒杆菌曾在便秘发生后的第158天、176天和出院后的120天的病儿肠道中被检出,肉毒杆菌可在婴儿肠道中产毒长达4个月之久,即使症状消失,仍可继续排毒、排菌”,国外医学杂志和中国食品卫生杂志均有相同的结论。(来源:南方都市报)